第四集 南尼寺血战

面对英军暴行,西藏人民愤怒了!西藏地方政府彻底摒弃了和平解决的幻想,大规模征兵活动在西藏展开。

第一支赶到江孜的援兵是林芝地区的工布兵,他们占领了位于江孜与亚东通道上的南尼寺,切断了英军给养线。麦克唐纳急忙增援江孜,在南尼寺遭到工布兵顽强阻截。

南尼寺,全称南尼曲德寺,位于西藏日喀则地区康马县南尼乡,界于康马县和江孜古城之间。南尼寺,来这里的旅行者可能对这座寺庙没有太多的关注,然而它在西藏却是大名鼎鼎。据文物部门相关资料介绍,南尼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代建筑,大约建于我国唐代吐蕃赞普赤热巴巾时期,距今已有近1200年历史。闻名全西藏的美人朗萨姑娘的动人传说也是发祥于此,后来就有了八大藏戏之一的《朗萨雯波》。再后来,被称为第二佛陀的宗喀巴大师曾在该寺生活、讲学,而藏传佛教很多著名的经诵、典籍都出自这个寺庙,因而地位很高。当然,南尼寺之所以被后世敬仰,除了它在历史、宗教、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性外,主要还是因为西藏近代史上在这里曾经发生过的抗击侵略者的战斗。南尼寺在作为藏传佛教名寺的同时,始终都保持着一丝历史的沉重和决绝。虽然那个年代逐渐离我们远去,但能从当地百姓口口相传的歌曲中知道南尼寺的过去:

        阿达工布兵一到,

  英军被砍成两段,

  南尼寺院里的石板,

  变成了血水的海洋。(采访当地百姓)

这首民歌虽然简单,却极具画面感,浮现出铁血铮铮的意象。藏族民间歌曲大多或是抒情柔美,或是欢快奔放。这首作品实属特殊,却在西藏流传甚广。尤其是日喀则、江孜一带的百姓,更是几乎人所尽知。歌曲中的惨烈和激愤不平,都来自真实的历史事件。当年持续了100天之久的江孜保卫战至今仍然令人肃然,而这场战役中最为惨烈悲壮的一场战斗便发生在南尼寺,史称“南尼寺血战”。我们也称它为南尼寺反击战。在南尼寺附近,人们习惯把“江孜抗英战役”和相关的事迹表述成“打英国人”。这里面并不包含任何国别歧视色彩,而是对那一段历史用更加直接和口语化的方式表述出来的群体记忆。

曲美雄谷战役之后,英国侵略军稍作休整,于190445日向江孜进发。从曲美雄谷退下来的藏军,一面整理队伍,一面阻击敌人。当地的百姓也自发起来与侵略者斗争,他们经常在夜间袭击敌人的运输线,吓得敌人不得不在驻地的帐篷周围挖掘一人多深的壕沟,架起铁丝网,派哨兵站岗,才敢过夜。这样做的目的,不仅是为了防止西藏军民的袭击,也是为了防止印度和尼泊尔的士兵与民夫逃跑。英军在进军的路上,一再欺骗藏族军民。他们告诉沿途从来不知电报为何物的当地村民,那伴随着他们伸向江孜的电报线是用来标明英军返回印度的路线的。西藏百姓最担心英军会赖在西藏不走,以至于竟没有人想到去破坏敌人的通讯线路。一路上,英军还竭力宣传他们不拿老百姓的东西,然而由于后勤供给难以保障,他们在尚未抵达江孜之时就已经开始抢掠。侵略者的所作所为,戳穿了他们的谎言,也激起了西藏人民一次又一次更为激烈的反抗。

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65日,藏军猛烈地围攻江洛英军兵营,英军头目荣赫鹏从江洛英军兵营突围逃亡亚东求援。6月中旬,藏历木龙年四月七日早晨英军在麦克唐纳率领下前来江孜增援。由于打了几次胜仗,英军在双方实力悬殊的情况下逐渐变得骄傲起来。快到南尼寺时,他们远远地打了几炮,开了几枪,见无人还击,便大摇大摆地向寺院走来。突然,英军遭到了从白居寺抽调的前藏代本米林巴和民兵首领顿热娃指挥的民兵300余人及塔工精壮僧俗民兵500余人的猛烈阻击,英军被迫退去。在英军侵入南尼寺时,在南尼寺驻扎着的工布民兵,他们步兵爬到古尔曲山,马兵从年楚河河东包围,紧闭寺内所有的大门,早已严守以待。藏历四月十日,麦克唐纳、荣赫鹏又率领500多匹马骡驮畜、700多名英军携带机枪重炮攻击南尼寺,在英军的猛烈攻击下,藏军进行了英勇顽强的战斗,保住了寺院,但英军的弹药运输队逃脱,回到江孜江洛英军兵营。英军为了运输线的畅通,看到争夺南尼寺的重要性,每天从莎布岗和江孜江洛兵营出动兵力攻打南尼寺。据不完全统计,当时前后攻打南尼寺的英国侵略军达18000多人,他们的武器装备精良,还有不断增援的后续部队。藏族军民仅有为数不多的土枪和刀箭,连牧民放牧牛羊时用的“乌尔多”也用上了,这是一种可以把鸡蛋大小的石头裹起来甩出去的抛石工具。

在前期的战役中,由于南尼寺围墙坚固,上下两层楼有许多射击孔,加之藏兵把守大门,不易攻入,布置在两边山头的藏军,居高临下,夹击敌人,侵略军死伤惨重。随后,英军又从东、南两侧向南尼寺发起炮击,紧接着集中兵力又一次猛攻南尼寺。这次敌人调来步兵80余人,绕道爬上南尼寺后山,守卫南尼寺后山的藏北“那仓六部”14名藏兵挥刀冲向山头敌人,在奋勇杀死杀伤数十名敌人后,全部壮烈牺牲。几天时间内,藏族军民、寺僧同英军发生了多次激战。英勇的藏族军民手拿藏枪土刀并肩奋战,抵抗手握洋枪大炮的侵略军。战役中,英军屡次受到惨重打击。后来,敌人在后山头以密集的炮火为掩护,工兵用炸药把寺院围墙炸开了一个缺口,大批英军涌入寺内。外线防御阵地失守后,藏军退入寺院继续抗击敌人,连寺内打酥油茶的棍子都成了杀敌的武器。最后,藏族僧众和军民被困在乌孜大殿之内。据南尼寺当地一位叫拉巴仓决的老人讲述,他的祖父曾经亲眼目睹过南尼寺的冲天大火和枪炮轰鸣。(加当地百姓口述采访)

当时英军的火力异常凶猛,被困在大殿里的藏军和僧人们要想突围根本就不可能。这时,南尼寺有个平时很受尊重的僧人说话了:“在这里面呆着是死,与其等着他们冲进来,不如我们冲出去,还放得开手脚!”然后,大伙都同意了。经过简略的战术分析之后,乌孜大殿的门猛然打开了。这座古刹突然由防守的堡垒变成了攻击的输出点。当英军攻入寺庙时,聚集在大殿中的藏军官兵突然冲了出来,在乌孜大殿前与敌人近距离地拼杀,英军的枪炮突然没有了优势。就这样,藏族军民在乌孜大殿前与敌人展开肉搏。最让英国人吓破胆的是,民兵首领阿达尼玛扎巴举刀一挥,竟然把一个敌军头目劈成了两段,大挫英军锐气。这名被斩的英军将领叫则娜·色赫,而阿达尼玛扎巴就是那首民歌中的主角。(采访寺院僧人,口述当时情景)

据《江孜县志》记载,战役后英军中有这样的议论:“驱使藏人向前进攻的到底是什么东西?肯定不是畏惧,世界上还没有其他人表现得这样不惧死亡。”南尼寺僧众虽奋勇抵抗,但在经过几个回合的拼杀后终因寡不敌众而全部阵亡。遭到打击的敌人恼羞成怒,英军攻占南尼寺后,进行了大屠杀,并将寺内文物洗劫一空,纵火焚烧了寺院。

南尼寺反击战尽管最后以失败告终,但广大僧侣群众痛击来犯之敌,彰显了西藏各族儿女抵御外侮、维护祖国统一的铮铮豪情。历史早已经成为历史,但人们并没有忘记当年的那场血战。南尼寺在经历了1904年的那场血战和以后岁月的侵蚀,寺院内的建筑几乎毁坏殆尽。当我们再次回到当年反击战的战场,从建筑物留存的斑斑痕迹仍能体会到战争的硝烟和激烈。绕过寺庙的一座座佛堂、佛塔和扎昌(僧舍),沿着围墙来到南尼寺的乌孜大殿门前,被烟熏黑的木门及门梁上依然镌刻着当年血战的弹痕。这里就是南尼寺反击战当年最后决战的地方。在阳光的照射下,殿门显得是那么沧桑和厚重,乌孜大殿比辞典还厚的木门上依然清晰可见的弹孔,那是英帝国主义入侵罪行的铁证。这些弹孔依然很深,如同用斧头凿出来的一般,不难想象当年英军子弹横飞的情景。在当时的西藏,这样的火力实在是骇人听闻。相比之下,藏军手里的武器又是那样的落后。就是在这种强弱悬殊的局势下,南尼寺决战迎来了最后时刻。可以让人想象得到,这样的一场战斗简直不亚于屠杀。

历史决定了这必将是一份值得永久保存的记忆。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对南尼寺进行了保护和维修。现如今的南尼寺不仅是一处著名寺庙,还是西藏自治区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七批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藏有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0929日,经中央人民政府拨款,西藏自治区在南尼寺正式启动南尼寺保护维修工程,一期工程历时一年,耗资800多万元,对这座历经血战损毁和岁月侵蚀的古老寺庙进行了保护和维修。为铭记这段历史,在南尼寺大门外矗立的一座巨达石碑上,用鲜红的色彩书写着“南尼寺大血战英烈纪念碑”,用以悼念当年保家卫国英勇献身的烈士们。碑文记到:公元19046月,英人以图速克江孜城南南尼寺,麇集重兵南北夹击,守寺僧俗兵民英勇抗击,战事惨烈,可泣鬼神;工布民兵,表现尤烈;几经浴血,令敌胆寒,歼敌百余,重创敌酋。先烈壯举,永世铭记。石碑为后人新立,然字里行间仍依稀洞见当年战役的惨烈,20世纪初英国军队从西南边疆侵略我国西藏的历史一直刻在西藏人民的心中。